本规划范围为《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2017年版)中所确定的信阳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85平方公里。
规划根据信阳市发展规划情况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提出“十四五”期间信阳市中心城区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城市桥梁、停车场、城市供水、城市污水、再生水和城市污泥、城市排水防涝、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卫生、城市燃气、城市供热、城市照明亮化、智慧城管等13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和建设资金,并提出保障规划实施措施。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远景年为2035年。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的,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信阳市中心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努力将信阳建设为安全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无废城市。
——完善既有桥梁检测管理制度,建设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城市桥梁存在建设时间长、设计标准偏低等问题,桥梁结构出现多种病害,影响行车舒适性及行车安全,加快现有桥梁检测工作。目前城市桥梁建设主体相对复杂,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应从桥梁全寿命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涵盖城市各类桥梁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实现桥梁检测、监测、评定、养护、维修管理等一体的适用于城市桥梁的多级管理与多个部门协同办公的桥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16处,其中新建机械式停车库4处,新建地上地下4处,现状停车场改造8处;每个新增城市公共停车场需要按不低于停车泊位10%设置充电桩,推进智慧路内停车建设;还将完成静态交通监管管理平台建设。
——完善城市供水设施,提升供水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城市第二水源供水工程建设,中心城区实现双水源供水;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扩大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对使用超过3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提升供水水质,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不高于10%;实施一表一户改造,新建及已建居民住宅实现一户一表、水表出户、计量到户的要求。实施供水设施排查检测,加强窨井盖综合治理;完善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度,加强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规范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确保二次供水水质达标和供水管网安全运行。实施城市节水综合改造,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要求。
——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以实现水体“长制久清”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为导向,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全面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0%以上;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减少污水溢流污染风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开展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及企事业单位内部等非市政管网排查工作;开展城区管网混错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等工程,实施清污分流;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BOD年均浓度达到120mg/L以上;中心城区污水主干管运行水位达到非满流设计工况;加强窨井盖综合治理,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建立市政污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管网信息化、账册化管理;规范和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落实污水处理费应收尽收。
——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十四五”期间,科学有序推进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节约城市水资源,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30%。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由“无害化”向“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转变。“十四五”期间,按照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快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有效解决污泥安全处置问题,建立起完善的、与需求相匹配的污泥处理系统。
——加强城市内涝防治,消除建成区严重内涝积水区。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严重影响生活生产秩序的易涝水点全面消除。改造设计标准不满足要求的雨水管渠和立交雨水泵站,拆除河道蓝线范围内的违章建筑,新建城区配套建设完善的海绵化雨水系统,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水安全智慧管控调度与应急系统,配备完善的应急管理和日常维护队伍和装备,提高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并建立长效运维机制,保证既有排水设施的完好性和功能性。
——水环境持续改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持续推进水环境长效管理,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鱼和谐”;加快实施水环境生态修复、景观绿化建设;完善水环境智慧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控,严格实施排水许可、城市蓝线管理制度,拆除沿河违建,加强对中心城区范围内河、湖、塘、堰、库、渠、湿地等地表水体的管控和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保障城市防洪防涝安全。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宜改则改;新建小区以目标为导向,落实海绵城市要求的比例达到10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标准不低于70%;到2025年,中心城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建成区面积不低于50%;制定地方配套规范文件,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景观绿化等施工图设计按照海绵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审查,保证规划设计的落实。
——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完善环卫设施建设,打造无废城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方位完善环卫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打造无废城市。到“十四五”末,全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率、机械化清扫率、洒水率继续保持100%,支路和背街小巷清扫保洁率达到100%;新增及更换环卫车辆中新能源车辆数目不低于5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压缩转运率达到100%;对现有垃圾转运站全部进行升级改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对存量垃圾的治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全量转向焚烧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餐厨及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成投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粪便管道化排放率达到100%;公厕分布密度不低于4座/平方公里;建立数字化智慧环卫平台,实现环卫设施信息化管理。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节能减排,显著提升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规划至“十四五”末,天然气供应规模达到2.23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规模达到2800吨,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8%以上,管道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燃气管道总长度达到4030公里,应急气源储气设施建设规模约达到50万立方米,燃气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力争燃气生产安全事故为零。“十四五”期间,燃气经营者有关用户发展、供气保障、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用户服务电话及时接通率、报修处理及时率和办结率、投诉处理及时率和办结率等服务指标达到燃气服务标准的要求,推广物联网计量表全面普及。
——持续推进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系统的建设,积极做好集中供热市场培育,强化宣传引导,不断扩大集中供热面积。积极推广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热,开发高效利用清洁热源的技术路线。加快推进智慧供热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供热节能减排,全面提升供热服务质量。推动老旧小区供热改造,提升集中供热效果,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努力加快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推进步伐,有效改善建筑的节能性能和居住品质,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继续完善城市能源系统规划成果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智能化的监控与管理系统。结合5G大时代的来临,5G基站的建设应与路灯建设紧密结合。智慧照明灯杆(灯具)则是通过智能硬件的配置、物联网的构建、共享共建的概念形成的新型照明载体。新环境下的智慧灯杆将是智慧照明、智慧城市及5G通信基站的重要载体,是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及5G建设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智慧路灯将路灯、监控、信号灯、车流检测、环境监测以及小型标志(限速、禁行)等进行合杆设计。解决道路杆体多样、分布无序、道路多次开挖的问题,进一步节省地下空间资源。“十四五”期间将对信阳市中心城区的重要道路进行试点设计与建设。
——对城区内主要节点进行亮化提升改造。对百花园、高铁站、跨浉河桥梁及城区内主要道路两侧的建、构筑物进行亮化升级,依据《信阳市中心城区照明专项规划(2015~2030)》进行合理设计。
——加大“智慧城管”覆盖面积,对市政公用事业、城市应急调度进行全覆盖。加强行业管理,规范采集标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网格员业务技能,一是进一步优化网格,合理监督网格人员配置,确保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类事、部件问题全部采集上报。二是加大信息采集员业务培训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网格员业务技能。注重系统功能的拓展,在服务保障民生、强化行业监管上发挥更大作用,逐步扩大“智慧城管”系统适用范围;
——大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持续强化机制建设和智慧化升级工作。推动数字城管向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转变,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数据库。加快城市管理部门间数据资源横向共享到边、省市县数据纵向联通到底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数据格局,全面改善城市管理平台运行管理。
对贤桥、关桥、申桥、民桥、琴桥、安桥、会桥、福桥、浉桥、二号桥、浉河公园步行桥等11座跨浉河桥进行摸排,建立桥梁数据库。对出现桥面铺装损坏、栏杆破损等不影响行车安全问题进行修复;对设计标准偏低或出现重大安全问题桥梁,需进行检测、评估、加固,有必要时进行拆除重建。
建立城市桥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从桥梁全寿命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涵盖城市各类桥梁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实现桥梁检测、监测、评定、养护、维修管理等一体的适用于城市桥梁的多级管理与多个部门协同办公的桥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城市桥梁综合管理系统贯彻“一桥一档”的电子化户籍式管理,数据涵盖桥梁静态基础数据,后期使用动态数据,实现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的城市桥梁经常性监测、定期检测及预警功能,为桥梁检测和安全运行提供综合性技术保障。
1、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
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浉河南、浉河北、平桥老城、湖东片区)建设,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16处,共计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086个。
每个新增城市公共停车场需要按不低于停车泊位10%设置充电桩,鼓励有条件的停车场增加充电桩的数量。
2、路内停车建设
规划根据现状路内停车场的分布情况,结合路外公共停车布局方案,建议对部分路内停车路段采取收费政策(避免城市公共停车场空置,提高利用率),远期建议在周边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填补停车位缺口之后,逐步取消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的路内停车位。
1、规划布局
推进城市第二水源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实现双水源供水;扩大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有序关停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提高公共供水有效供给。加快对水源污染、设施老化落后等导致的供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的更新改造,加强老旧小区供水设施的改造,完善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度;实施一表一户改造,新建及已建居民住宅实现一户一表、水表出户、计量到户的要求。实施供水设施排查检测,加强窨井盖综合治理;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检查和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实施城市节水综合改造,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
2、规划任务
开工建设出山店水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建设游河乡水厂,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配套建设输水管道12.5公里,建设配水管道15.84公里。完善平桥产业集聚区、静脉产业园及城乡一体化东北片区供水管网,建设配水管道117.2公里。对中心城区未配套建设、受损失修、落后管材和瓶颈管段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共计约75.95公里。实施供水设施排查检测,加强窨井盖综合治理。建设供水综合服务中心和供水管网运行维护中心,提升供水公共服务水平。
1、规划布局
全面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对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力争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排放。全面排查污水管网等设施功能状况、错接混接等基本情况及用户接入情况,依法建立市政污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网信息化、账册化管理。推进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及企事业单位内部等非市政管网排查工作。通过雨污分流、混错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提高污水管网质量,逐步使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达到设计要求。对雨季溢流频率高的污水处理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或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没有污水处理厂的片区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片区要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加强窨井盖综合治理,消除公共安全隐患。规范和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落实污水处理费应收尽收。
2、规划任务
新建污水提升泵站1座,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并配套建设污水干管7.901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扩建污水处理厂1座,新增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新建及改造污水管网长度约73.28km;开展现状住宅小区、工业厂区的污染源排查,并进行混错接改造;建立市政污水管网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智慧化管理系统。
1、规划布局
加快推进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节约城市水资源,实现再生水的多元利用和安全利用。
强化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原则建设污泥处置设施,城市污泥集中布局,提高处理的规模效应,排水管网通沟污泥分散布置,保证淤泥的及时高效处理处置,因地制宜的选择污泥处理处置工艺,尽可能回收污泥中的资源,提高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率。
2、规划任务
根据规划布局和目标要求,规划新增再生利用设施规模3.0万m3/d,对第一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泵房进行升级改造,配套新建再生水管网11.963公里及附属设施。新增生活污泥处置规模300吨/日(含水率80%),一期规模150吨/日(含水率80%),二期规模150吨/日(含水率80%)。新建排水管渠污泥处理处置站1座,处理能力30m3/d。
1、规划布局
加强城市内涝防治,消除严重内涝积水区,对城市易涝点的雨水口和排水管渠进行改造,并对城区老旧合流制盖板渠和管网进行改造。改造设计重现期不满足规划要求的立交雨水泵站,配套建设雨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和遥测遥控及预警预报系统。按照规划要求随道路新建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保障城市排水需求。结合地块改造,拆除建成区河道蓝线范围内的违章建筑。根据应急预案,按需配备应急管理、移动泵车、清淤等设施装备,提高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2、规划任务
根据规划布局和目标要求,建设城市雨水管道143公里,改造立交雨水泵站5座,新建立交雨水泵站1座,消除严重内涝积水区95处,改造城区管网27.4公里,对老旧破损雨水管道和雨水口进行修复改造,建设3条行泄通道,保护自然坑塘,改造老城区穿越铁路段卡点现象和河道卡点现象,配备移动泵车4-6台、移动发电车1台、皮划艇6艘、管道吸污车等清淤设施2套。
1、规划布局
以城市水体改善带动城市水环境综合提升,提高水体的生态、景观、游憩和文化功能,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合理调配水资源,推进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恢复生态基流。按照设施权属及运行维护职责分工,全面排查排水暗井、暗涵等设施功能状况、错接混接等基本情况,全面开展暗涵治理工作。严格实施城市蓝线管理制度,拆除沿河违建,加强对中心城区范围内河、湖、塘、堰、库、渠、湿地等地表水体的管控和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保障城市防洪防涝安全。落实河湖日常管理和各类治污设施维护的单位、经费、制度和责任人,明确绩效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水体生态的运营管理。持续推进水环境长效管理,全面落实排水许可,探索实施“厂—网—河湖”一体化运营管理。
2、规划任务
对现状截流设施进行取消或提升改造,新建及改造污水管道10公里。排查检测暗涵长度8.7公里,修复暗涵320米,改造混错接点80个,清除淤泥量共7.6万立方米。开展水体生态修复,改造河湖岸线12公里,新建景观堰20座,新增曝气充氧设备30套,恢复种植水生植物35.5公顷,鱼类增殖投放12万条。推进水环境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城市水务综合管理平台,持续巩固水环境长效管理。
1、规划布局
针对性的开展河湖水系、湿地等重要生态廊道的生态功能修复,实施自然坑塘保护行动,划定水体保护蓝线,发挥雨水削峰调蓄作用,实现公园绿地的生态景观和雨水管理功能有机融合。结合山体保护和自然水域管控,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新建、改扩建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雨水花园、小微绿地、海绵公园等公共绿地、实现水健康循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老城区和新建地区采用不同策略,在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广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建设海绵城市科普馆,通过视频、图片、模型、文字等媒介,打造宣传和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平台,普及知识。
2、规划任务
根据规划布局和目标要求,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169个,新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9平方公里,新建及改造海绵型市政道路60公里,新建及改造海绵型公园绿地11处,改造百花园区域和东站片区,海绵城市科普馆建设。
1、城市道路清扫保洁
(1)清扫保洁频次
根据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主、次干道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全天候保洁,日冲洗频次不少于2次,日洒水频次不少于6次,并按照不同季节、道路实际需要调整作业频次,以达到降尘、控尘、除尘和夏季小环境降温的效果。支路和背街小巷全部实现机械+人工清扫保洁,日保洁时间不少于12小时,日冲洗频次不少于1次,日洒水频次不少于3次。
(2)清扫保洁器具及人员
针对部分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质量偏低,机械化作业频次不足,结合信阳市中心城区道路清扫保洁车辆现状(洗扫车62辆、高压冲洗车8辆、洒水车51辆),“十四五”期间,新增新能源洗扫车50辆、冲洗车15辆、洒水车35辆,新增环卫作业人员200人。
2、生活垃圾分类
(1)任务目标
“十四五”期间,信阳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打造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链、生活垃圾分类过程全链条体系。
(2)分类实施方案
1)进一步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创建街道示范片区,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加强日常检查考核。
2)完善垃圾分类规章制度,保证垃圾分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开展垃圾分类专项业务培训,组织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业务培训。
4)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体系,打造生活垃圾分类过程全链条体系。
3、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1)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需求
1)收转运垃圾量需求
根据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生活垃圾清运率、压缩转运率均需达到100%,信阳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800吨/日,压缩转运量为1800吨/日。
2)分类垃圾桶需求
为配合城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十四五”期间,新增240L分类垃圾桶9000只。
3)转运站需求
对中心城区56座垃圾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消杀除臭设备升级改造为自动化喷淋式消杀除臭设备并加装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增加转运站废水收集集液池和废水预处理设施。
为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垃圾转运能力,“十四五”期间新建11座小型垃圾转运站(浉河区2座、平桥区3座、羊山新区2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座、南湾湖风景管理区1座),单座处理规模50吨/日。
4)转运车辆需求
为配合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收转运,结合信阳市中心城区垃圾收转运车辆现状(现有各种类型转运车辆87辆),新购置电动三轮收集车270辆,新能源8t其他垃圾运输车35辆,新能源3t餐厨垃圾运输车30辆,新能源8t可回收物运输车15辆,新能源3t有害垃圾运输车3辆。
(3)垃圾处理系统需求
1)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争取焚烧发电一期工程早日投产使用,实现垃圾零填埋,持续跟进焚烧厂二期建设,规模为750吨/日,缓解信阳市周边县、镇生活垃圾处理压力。
2)焚烧发电配套项目建设
为有效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规划在信阳市静脉产业园区新建1座飞灰填埋场,规模为100吨/日。
为实现垃圾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再利用,规划在信阳市静脉产业园区新建1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综合处理厂,规模为500吨/日。
3)餐厨及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
规划在信阳市静脉产业园区新建一座厨余垃圾处理厂,规模为440t/d。
4)分拣中心项目建设(含大件垃圾处理)
规划新建2座垃圾分拣中心,单座处理规模200吨/日。
(4)存量垃圾治理及应急填埋场需求
规划对现状琵琶山垃圾填埋场进行部分封场处理,对部分具备封场条件的区域实施封场作业,同时开挖出最近三年填埋垃圾运至焚烧厂焚烧处理,开挖后的新增库容及填埋场现有库容作为应急填埋库区,用于填埋焚烧厂检修期间中心城区产生的生活垃圾。
(5)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需求
为进一步加快建立全过程管理的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发展的体系,规划各辖区根据城市新建、改造和拆迁等情况,优先利用各辖区现有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适时新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满足资源化利用需求。
1、规划布局
“十四五”期间,城镇燃气行业坚持科学发展;城镇燃气规划、建设、运营以及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镇燃气普及率明显提高,应用领域范围明显拓宽;城镇燃气管网设施建设与改造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城镇燃气的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镇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充分发挥。
2、规划任务
(1)加强企业间、气源间互供互保。
引入更多管输气源,进一步促进信阳市城镇燃气发展。“十四五”期间随着南阳-信阳-固始输气管道的建设,建设门站1座,接自南阳-信阳-固始县输气管道信阳北分输站。
规划信阳门站至工业城门站高压管道,下载驻马店至信阳输气管道天然气与潢川至信阳输气管道天然气,完善高压管网互联互通。
(2)加快储气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储备能力
“十四五”期间,信阳市环城次高压工程建设完成并投用,利用城市高压管网调峰有利于接收不同气源的天然气,平衡输配系统工况。
建设LNG储配站1座,作为城镇燃气的补充气源和调峰应急气源。同时与河南省天然气储运有限公司签订供气协议,结合河南省储气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信阳市应急储备能力。
(3)完善城镇燃气管网布局
进一步促进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十四五”期末,城镇燃气管道总长度达到4030公里。新建城镇燃气管网约741公里,其中中心城区约620公里、周边乡镇约121公里,最终形成环状为主、支状为辅的中压燃气主干管网系统,并在覆盖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向周边发展。
(4)进一步加大液化石油气市场监管力度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液化石油气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瓶装液化石油气代客换气点总体数量,逐步实现中心城区瓶装液化石油气统一配送,减少瓶装液化石油气运输环节安全隐患。
(5)保障城镇燃气安全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规范燃气建设、完善城镇燃气安全保障措施、建立智慧城管(燃气)平台、落实燃气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燃气用户用气行为,保障城镇燃气持续、稳定、安全供应,防止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保障燃气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6)进一步提升城镇燃气服务质量
“十四五”期间,通过燃气经营企业普及物联网燃气表、搭建燃气运营云平台,提升燃气用户用气体验,提高城镇燃气服务质量。
加快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十四五”时期是集中供热项目二期建设周期,以羊山新区、高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兼顾浉河区,扩大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智慧供热,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建立健全建设、生产、经营、监管、收费等方面法规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广,推进信阳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根据信阳市资源禀赋,实施“宜集则集、宜散则散”,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和电力供热,大力鼓励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空气源热泵、湖水源热泵及土壤源热泵等)供热。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等老城区,根据实际情况可发展空气源热泵和水源热泵供热,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采暖需求。
功能照明方面:2020~2025年,对信阳市中心城区新五大街、新六大街、新七大街部分路段作为信阳市试点道路,进行智慧路灯的设计与安装;并对路灯老旧道路南湖路、民权路等进行路灯升级改造。
景观亮化方面:对百花园区域、高铁东站区域等重点区域进行亮化提升改造。对跨浉河桥梁关桥、申桥、民桥、琴桥、二号桥、浉河步行桥及沿浉河两岸交通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物、茗阳阁等部分浉河“八景”进行亮化提升改造。对新五大道、新七大道、新十八街、新二十四大街、新六大街道路两侧标志性建筑物等进行亮化提升,建筑物类型详见下表。
完善平台应用,实现功能延伸。包括执法平台、市政道桥管理平台、共享单车管理平台、户外广告监管平台、全移动APP、数字城管基础平台配套改造、接口开发设计。“十四五”期间加大对城市水环境智慧管控平台、智慧供水一体化管控平台、数字化智慧环卫平台、城镇燃气“互联网+政企互联”平台、桥梁安全监测系统、井盖安全监测系统、供热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逐项地落实规划目标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部门间统筹协调,制定完善符合设施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滚动推进“十四五”建设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强化本规划的专项指导性地位,做好与其他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以空间为整合平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不同行业的统筹协调,实现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实施与高效管理。加强空间布局统筹,针对行政区划分割的问题,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上下游和相邻地区的协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确保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监测评估,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基础设施指标进行评估,以蓝皮书形式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专项督查制度,逐级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建设用地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保障,建议规划管理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信阳市国土空间规划中,并建立重大项目用地清单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保用地落实。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将由市、区两级财政筹措解决,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上级补助资金。同时,还将通过外源融资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信阳市在“十四五”期间将探索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等水务事项全链条管理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水务项目的建设和运维。燃气、供热、环卫等项目将通过向企业授予特许经营权方式进行社会融资,由企业作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主体。
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资金,逐步提高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资金的比例。要多渠道筹措建设改造资金,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要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相关资金渠道,对有关建设项目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足额落实日常养护经费与管理经费,提高养护维修质量。
城市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予以通报。要建立健相关奖惩激励措施,将反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水平的指标纳入部门和人员考核内容。要采取激励手段,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和保护。
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日常运营维护监督管理工作;发改部门要会同城市管理部门督促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上级资金支持;水利部门要加强河道及堤坝等防汛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城乡规划部门要统筹规划城市地下管线,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监管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宣传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增强群众爱护公共设施、防灾避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要及时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情况和应急管理预案等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监督,努力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创造良好条件。